close

以前佛教收弟子,做學徒的還要從雜務開始做起。吃苦耐勞兩三年,師父才會開始傳承佛法真義;連日本人要學佛都願意跪在門口三天三夜接受心考,而我們的法門為了能夠融入世間、什麼門檻都不設,卻是連求人來聽一下課,他們都不願意來。

又沒叫你剃度吃齋離開家庭成天誦經,幹嘛推薦你來聽一下課就像要入鬼門關一樣?我修了這麼久也從來沒剃渡吃齋離家誦經,因為這些只是做表面的「著相」,會著相、執著於外在形式甚至堅信固守「傳統」的人,永遠無法修成正果。

當你修久了自然會漸漸不愛葷食,因為我就是如此。我在自己察覺到之前,就已經吃了很久的青菜而不自知,為什麼修了之後會自然而然遠離葷食?因為會開始起了 不忍心,我不知何時開始已經起了不忍心,當我為了健康著想不得不吃時,雖然心痛得流淚,也不忘記要心懷感恩的默禱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開始的,而不是被勸導 之後才開始的。在我上課中偶然聽見這一段關於「著相」的開示之後,回首一想才發現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實行了。

修行與出家不能混為一談,出家或許會包含環境等傳統規範的外在形象,而修行卻是從生活中的一切做起;處世圓滿與學習如何去圓滿的過程,就是修行。

宇色在《我在人間與靈界對話》中也提到:「『修行』兩字包含了扮演好生活當中的各種角色,生活就是一個道場,能從生活中真正體悟真理的人,所得到的智慧與宗教裡是相同的。」

 「世界上沒有最好的修行,只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修行。能夠從生活上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每一件事情,體悟不同的人生看法,這也是一種修行,並不應將修行侷限在宗教當中。」

生命的問題就是修行的問題。其實它們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,只是一般人對修行的解釋很早就產生了誤解,所以在應用上就會歸類錯地方。修行是「修身」、「接引別人共同前來修身」,修行絕對不是出家,但出家卻會被歸類為修行的一種。

出家的效果有限,行動也會受限,真正的修行應該是廣義的,怎麼可能會使你侷限在一個地方?教你固守在一成不變的形式?真正的修行是無時無刻都在進行的「修」,生活的課題就是修行課題之一,因此生命的課題就是修行。

「求人來聽一下課都不願意來」這是一種玩笑式的無奈,而並非實際發生的。我有一位煙癮很重的親戚年事已高,卻怎樣都不肯去醫院定期健康檢查,他女兒也就是我表姐,無數次的提醒他、千拜託萬拜託他,甚至鬧到最後要跪下來哭著求他他才肯去,你說這是誰的問題呢?

勸人修行是為了那個人著想,從禪修的課程裡面,你只會收穫而不會失去。可惜太多人說「禪修是老人家的事」、「我沒有時間」,我也是沒有時間的,為什麼我拼了命也要大清早、大半夜從淡水趕回桃園,就為了一~三個小時的課程?因為那兒的教課講師每一句話都讓我獲益匪淺。

修行,要趁早。有些人是要等到避免不了的災厄降臨到身上之時,才驀然醒悟。千萬不要臨終的那一刻才後悔當初沒早點前來修行,那就來不及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水墨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